您的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小儿高热怎么办?中医降温有妙招!

时间:2023-05-19 14:57来源:广南县中医医院发布人:赵春艳浏览:

  发热是指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,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,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,使产热过程增加,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,体温≥37.3℃称为发热。

  高热又称为“大热”“壮热”,是指由外感邪毒或脏腑阴阳失调引起的发热,体温(腋温)高于39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儿科常见急症。本病任何季节都可发生,可见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儿。由于小儿具有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“的生理特点,因此在很多病证中均有发热的表现。

  高热的病因:

  高热分外感与内伤两大类,病因复杂。小儿脏腑娇嫩,寒暖不能自调,六淫邪毒由口鼻、皮毛入肺卫或邪毒人里,嗜食肥甘辛辣等均可致高热;亦有感邪之后,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导致的高热。病位在肺胃肝胆,病性属实证。

  高热的临床表现:

  外感高热常伴有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咳痰等肺卫表证;热病过程中,病邪人里化热,发热而无恶寒;小儿饮食不节导致胃肠燥热内结,恶寒时不发热、发热时不恶寒,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,除发热外,常伴有头痛、口苦咽干、目眩、胸胁苦满、心烦、喜呕等症状。

  高热的中西医治疗:

  小儿高热为儿科急症,治疗应以及时退热治标为先,辨病辨证论治其本为后。因病势易于传变,可中西结合、针药结合、内外结合救治。

  中医特色治疗:

  1.内服中药。

  中药汤剂多宜凉服,药后多饮水,并观察体温变化及出汗情况。但服止咳药后不宜立即喝水。

  2.特色技术:

  ①刮痧:在背部大椎至至阳刮拭督脉,自大杼至肺俞刮拭两侧膀胱经,点刮大椎、风池、合谷、外关穴等,以出痧为度;

  ②中药药浴:以48~ 50℃药液泡洗擦拭,全程不超过30min;

  图片

  ③放血疗法:取穴耳尖、十宣、少商等穴位;

  图片

  ④拔罐疗法:取穴大椎穴,闪罐等,留罐5-10分钟;

  ⑤中药保留灌肠,根据患儿高热证型开具中药煎煮后灌肠;

  ⑥小儿推拿:根据发热类型及症状来取穴、加减穴位推拿,如外感发热的取穴:揉小天心300次,揉乙窝风300次,补肾经500次,清板门1500次,分用阳100次;配穴:大清天河水100次,清肺经300次,退六腑300次等,以达到疏风清热,宣肺解表的作用。

  图片

  图片

  ⑦耳穴压籽,根据小儿高热症状来选穴,如咳嗽、咳痰可取穴肺、气管、神门等穴位。

  西医治疗:

  1.可温水擦浴或用毛巾、冰袋等冷敷前额,腋下物理降温。

  2.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液等口服退热药,对乙酰氨基酚栓直肠给药。

  3.必要时进行液体支持疗法。

  高热护理与预防:

  1.生活起居:保持安静、空气新鲜,定时开窗通风,忌直接当风;

  2.保持口腔清,可用温水、银花甘草液漱口;

  3.饮食宜清淡、易消化、富营养,忌食肥甘厚味及生冷之品,多饮水;

  4.发病期间,保证充足的休息,劳逸结合;

  5.安抚小儿及家属,疏导不良情绪,使其心情舒畅,避免不良刺激。

  6.曾有高热惊厥者,当体温≧38℃时应及时运用退热药处理,同时根据患儿具体症状适当应用镇静剂。